Ir al contenido principal

Entradas

Mostrando las entradas de diciembre, 2014

背包客天堂

09/2013 Dharamshala, India 相近的文化與地緣關係讓西藏跟拉達克就像一對兄弟一樣,卻有著非常不同的命運:弟弟拉達客被納入印度,成為西藏最北端的一個自治省;哥哥西藏則被中國入侵,造成十多萬名的藏人相繼流亡。有趣的是,這些流亡的藏人也紛紛逃入了印度,成立了西藏流亡政府,就在北北印山區的Dharamshala。去過拉達克之後我對西藏的文化感到相當好奇,決定要到這個印度最大的藏人流亡社區。我還不知道的是,這裡也是個背包客的天堂。 到的第一天Dharamshla正下著雨。這裡的海拔大約1700m左右,是典型的霧林,常常是一片白霧芒芒,能見度很低。山上的植被則是筆直高大的松木。現在這個季節,幾乎每天中午過後就會開始下雨,有時候還會下冰雹。 Dharamshala其實是幾個散在山坡上的小鎮與村子所組成,這些聚落之間通常是步行可達的距離。又因為在山坡上,這邊的馬路都非常狹小,但人車又多,有一次因為幾隻牛出來逛大街讓整個小鎮交通大亂。這些聚落中最為人所知的便是McLeod Ganj,因為這裡是最多藏人聚集的地方,也是達賴主寺的所在地。 在鎮上繞了幾回之後我發現這裡有很多便宜的旅店,大約150盧比就可以住一個晚上,還有熱水與wifi——這些過去聽起來像生活必須品的東西在印度可說是奢侈的享受。除了便宜的旅店之外,鎮上還有許多小而美的餐廳、書店、咖啡廳等等,也提供不同的課程如瑜珈、烹飪、按摩、藏語、佛學。我很喜歡一家藏人經營的小小麵包店兼咖啡廳,他們會在每個晚上撥放電影,內容多與西藏的流亡與文化有關。後來這裡便成了我每天晚餐過後看著電影享用一杯奶茶的地方。 我認識了一位教西藏料理課的藏人C。C教的料理都是非常清淡的蔬食,像是餃子、湯麵等等。當然,實際在西藏的時候他們也會吃羊肉與髦牛肉等等。西藏料理的烹飪方式與中華料理相差不遠,也因此C後來找我當他的助教,我們也因此成了好朋友。 因為長久住在印度所以C偶爾也會作一些印度菜給我吃。相較於西藏料理的清淡樸實,印度料理很重視各種香料的調配。印度人的廚房裡通常會有一個鐵盒,裡面放了各式各樣的香料,他們會很詳細的跟我介紹每種香料的名稱並讓我嚐一點味道,但數量太多我始終記不起來,更別說要調配什麼醬汁、加什麼香料了。印度料理融合了酸、甜、辣、鹹、麻等五種味覺刺激——我會說麻是因為它們會有很重的香料,即...

離開

08/2013 Leh, Ladakh “Jullay!” 回到列城時已經是傍晚,J一家人坐在庭院裡似乎剛結束一天的工作,我大聲的用幾句新學會的Ladakhi跟他們打招呼。他們並不知道我還會回來,看到我非常興奮,立刻上前接過我的大背包,一邊問我晚餐想吃什麼一邊搶著看我離開的這段時間所拍的照片。 隔天我在書店挑了幾本書,然後到郵局寄了一張明信片回台灣。鎮上有一間簡易的超級市場,就在一間布坊的旁邊。我在裡面挑了幾包香料,我曾經看過J媽用這個東西炒菜,或許帶一些在身上會有意外的用途,就跟高山茶一樣。離開超市後我在城裡隨意晃晃,列城雖然是拉達客的首都,但其實步行一圈也不過幾個小時,每一條街道我似乎都很熟悉。而我大概也知道,每當我對一個地方產生熟悉感的時候,也就是要離開的時候了。 我回到旅店取我的行李準備到巴士站去。突然我想到了apricot。我背著背包走到林子裡,想在最後摘一點apricot帶走,畢竟這是我在列城那段時間的回憶。 我走進林子深處,找到了那棵我之前採的果樹,仔細一看,赫然發現所有的apricot果實都已經落地了。 原來apricot的果實熟成只有短短的那幾天,而我巧遇了。

屯草中的拉達客人

08/2013 Lamayuru, Ladakh 巴士在山腳下停了下來,車長說Lamayuru到了。我下了車,看到了一片種滿大麥的谷地,但,村子在哪呢? Lamayuru是距離Leh一百多公里的一個小村子,傳說中這裡曾經是一片湖泊,一位僧人在此發願要蓋修道院,結果湖水退去,露出了山頭與肥沃的土地。之後山頭上便成了僧侶隱居的修道院,人們利用谷地耕作,而村子,就在山腰上。 我在一個當地人的家中安頓下來。這一家人除了爸爸與媽媽之外,另外還有三個女兒,爸爸告訴我其實他還有一個兒子,只是送到修道院當和尚去了。晚餐的時候他們請我在客廳裡稍等。但其實我並不喜歡被當成客人一樣招待,我想說不定可以幫點什麼忙,便走到廚房去敲了門,爸爸熱情的招呼我進去。 當天的晚餐吃thukpa,我弄了很久才知道是麵的意思。其實在藏語中也稱thukpa,不過它不只是麵條的意思,很多的麵食都可以叫thukpa。這家人會一起下廚,但主要的工作還是落在大女兒身上。他將揉好的麵糰放進一台殘破不堪但仍堅持為這個家庭服務的古董製麵條機裡,捲動把手麵條便從另一端跑出來,只是這個機械已經有點老舊,捲軸不時會卡住。我跟爸爸看著女兒們在廚房裡忙進忙出。爸爸拿出家裡僅有的幾張照片給我看,他告訴之前也有一些外國人來到這個村子,而那些照片就是他拍的。我就這樣陪爸爸聊天,邊想像那個外國人是如何來到這個村落——結果我到了廚房還是沒有幫上忙。 不過到廚房裡跟這家人一起下廚後來變成了我的習慣。印度人很喜歡吃烤餅,而這些烤餅其實有很多變形,有的會經過發酵,質地會比較厚而鬆軟;沒發酵過的則相當薄;有的則會拿去炸。烤餅名稱也相當多,rothi, nam, parathan, chapati等等。受到印度人的影響拉達客人也吃chapati,只是作法相對比較原始。大女兒會在點燃牛糞與樹枝之後放上鐵盤,並以麵粉加水揉成麵糰,桿成圓餅狀之後在雙手之間拍打,最後放到鐵盤上烤,只要不時翻面不要讓它烤焦就好了。也因為作法實在相當簡單,這成了我第一道獨立完成的印度料理。 就在晚餐準備到一半的時候電燈突然亮了,爸爸熄了蠟燭享受著科技帶來的光明。我才知道原來這個村子的供電是有時間限制的,只有在每天的晚上七點到十一點。而整座村子裡也只有一個水源,就在村子的中央,家家互互每天都會帶著水桶來這裡裝水。這裡的水雖是生水,但當地人都直接飲用...

Mini Trek

08/2013 Leh, Ladakh 沒有太多的猶豫,當J說他想要去爬山的時候,我一口就答應了。 除了滿足小鬼頭的欲望之外,Ladakh的山群一直刺激著我心中對冒險的渴望。這裡本來就是登山健行的天堂,來自世界各地的登山客到這裡就是為了它得天獨厚的山群跟隱藏在群山之中的沉靜湖泊。我們並沒有專業的裝備能夠來趟遠行,便鎖定了一座在Leh周圍的山峰攻頂,就在Shanti Stupa的後方,鳥瞰整座列城。當然這也不代表這趟的旅程比較輕鬆。 出發之前J特地跑回家拿了兩雙鞋出來,問我哪一雙比較好。我選了一雙沒有補丁的,心想沒想到這個小傢伙還挺認真的。我也跑回去拿了我的背包出來,並裝了數公升的水跟幾條麵包、烤餅,J另外塞了兩包泡麵進去。多帶點食物上去以防萬一吧,我想,就算沒有萬一也可以在山頂野餐。後來我們還到林子裡摘了一些apricot帶上路。 這座山並不是一般健行客會走的地方,因此並沒有什麼路線可言,我們憑著直覺一路往上走。前半段路碎石滿地,常常是人不斷往前,而碎石不斷往下滑落。我讓J走在前面,一方面消耗他年輕的衝勁,一方面有什麼意外狀況我比較容易反應。山坡相當陡,加上高海拔空氣稀薄,走不到一會兒已經相當喘。我們在一座大石上稍做休息,往回頭一看,Shanti Stupa已經在我們腳底下幾百公尺遠處。整個列城盡收眼底,圍繞著谷地的土灰色的山,還有在更遠方白靄連綿的山頭。 後半段的路逐漸變成陡峭的岩壁,我們也從雙腳踩踏的前進方式變成四肢並用、連走帶爬。我們小心翼翼的沿著岩壁的夾縫往上爬,偶爾回頭看卻又立刻將視線移回,身後的風景雖然美麗但美麗的令人害怕,一個抓不穩結果實在不敢想像。終於到了一個幾近垂直的岩壁,只要從這個岩壁上去就是山峰了,我們嘗試許多不同的路徑試圖攀岩而上,但最終都只回到原點。 “Lipo, I can’t go up any more.” 原本衝勁十足的J此時卻用顫抖的語氣對我說。 我又再一次環顧了四周的岩壁,的確,在我們現在沒有任何裝備的情況下,要攀上這座岩壁實在過於冒險。 “Yep, I think we’d better go down.” 我對J說,”How are we going to get down now?” 出乎我意料的,J在聽了我的問題之後竟然哭了起來。他似乎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只是一味的往上走。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