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隆溪水從眼前奔流而過,阻絕了青綠山巒,陽光被封鎖在對岸。
連日的山林行腳,目的地就在前方,領路團隊商討著如何帶領學員渡過最後的障礙。溪寬約有二十米,深及鼠蹊,冰寒刺骨。我與另一名夥伴先在兩岸架繩,四名夥伴在溪中交替護送學員,另外四名夥伴則在過溪點的下游兩岸戒護。一切準備就緒。
第一名學員下水,順利渡溪,緊接著第二名,腳步稍有不穩,但也安全靠岸。第三名學員,一開始走得很順,但到了溪流中間水流最強勁處,他的腳步卻明顯慢了下來,最後舉步維艱,進退兩難,恐懼全寫在臉上。大夥在兩岸對他信心喊話,但那話語似乎傳不到他心中。突然間,他從從繩上鬆開,身體落入水中,翻滾了幾圈往下漂走。我看著漸漸漂遠的他,手中仍緊握著繩頭,心中焦急的大喊:「快鬆開背包!」
還好,兩岸戒護的夥伴迅速衝出,在急流中抓住了落水的學員,順利將他帶回岸上。
落水事件之後,團隊雖然全員安全過溪,到了對岸曬著溫暖的太陽,我們卻感覺得到,似有一片烏雲罩在學員之上。
山鹿決定要帶學員與水和解。他領著學員,從清淺的小溪入水,用身體全部的感官去讀溪。落葉訴說了水流的細微紋路,為何積聚於此?又為何來回擺盪?原來啊,看似一路往下的溪水,其實時而快時而慢,有些地方甚至會迴轉、暫止、逆流。如果能看懂一條溪,知道哪裡是「急流區」、「睡覺區」,我們就可以避開危險,毫不費力的在水中行進,甚至休息。
「其實這些你們都經驗過,還記得嗎?」就在學員們分享溪流走讀的心得時,曾帶著他們在溪裡抓魚的小八突然說道,「記不記得,我們在大石頭下面,總可以摸到幾條偷懶的魚,他們也知道那裡就是睡覺區啊!」學員的眼中閃過了一些靈光,小八繼續說:「還有,在兩石中間的急流區,魚總是面朝上游,因為這樣阻力才最小。這時候只要悄悄的從後面靠近,我們就可以輕鬆的射到他!」
小八的解釋突然讓世界顛倒過來,讓我們從魚的眼睛觀看。對我們來說潛藏著危險的溪流,卻是魚兒們舒適自在的遊憩場所;相反地,對我們來說習以為常的環境卻可能對其他動物來說危機四伏——我們可以輕輕鬆鬆的過馬路,石虎路殺的事件卻時有所聞。
危險其實是因為缺乏理解。當我們覺得自然環境危險,那只是因為我們已經脫離自然太久,對他缺乏認識。部落的夥伴並沒有上過水文判讀的課程,但從小在山林生活的經驗,卻自然而然的知道怎麼避開渦流、怎麼在急水中穩住身體,那些知識已經內化為身體的程式。
我躺在陽光下,藍天陪襯著楓紅與葉綠交織而成畫布,一陣風從谿谷吹來,遠方的溪水隔著森林輕軟呢喃。我閉上眼,反覆思考夥伴說的:「大自然中沒有危險。」
我想,自然本身是一面鏡子,若我們在其中看見了危險,那是反映出了我們的匱乏跟恐懼。而相同的,如果我們在自然中看見了美好,那也是他如實的反映出本來就存在我們之中的,生命本質的豐盛。
(本文刊登於《鄉間小路》2022/2 月號)
Comentarios
Publicar un comentar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