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 al contenido principal

藏居山野部落的拉美移民



(本文同時刊登於《鄉間小路》2021-7 月號)


幾年前在尼加拉瓜雨林裡的小村子,村裡僅一條黃土大街,一端通向居民賴以維生的大河,另一端則隱入深邃魔幻的叢林巨獸,兩排高腳站立的房子參差不齊老幼夾雜。連大部分尼人都不曾聽過的地方,我們竟巧遇一位台灣移民後代,不會說國語,僅會的幾句台語也是早期黑白電影中才會聽到的那種腔調。連好客程度也是古早時代,堅持要請我們吃點東西,一陣雞同鴨講後我終於聽懂,他是說:「昂導啊差崩(紅豆仔炒飯)」。

這紅豆炒飯可說是尼國的魯肉飯,當地稱 gallo pinto,上至國宴,下至路邊攤都吃得到。一頓尼式便當,通常就是以紅豆炒飯為中心,配上玉米餅、粗製乾乳酪、新鮮酪梨、炸大蕉,放在一個紙盤上。有人說這飯也是尼國的文化縮影,紅豆,稱 frijol,是當地已有千年歷史的原生作物;而稻米則是西班牙殖民者帶入的,已成為當地最重要的主食。兩者混合在一起,就ㄒ現在尼國大宗的 mestizo 人,連膚色都像那被豆汁染成深色的米飯。

尼國的 frijol 其實不是我們熟知的紅豆,在農技團工作的朋友告訴我們,那其實是菜豆,「比較像我們台灣吃的四季豆啦!」但當時懷念家鄉味,還是硬把尼國紅豆拿來煮紅豆湯,果真怎麼煮、加多少糖就是一股去不了的菜味。沒想到回台灣後,反倒心心念念紅豆炒飯,用台灣紅豆試炒了一盤,那味道卻讓我忍不住想加點黑糖跟紫米。最終,就像在尼失敗的紅豆湯,我也放棄了在台灣追尋紅豆炒飯。

故事到此,再回頭看看標題,你是否已經猜到了接下來的發展?

沒錯,在走入台灣的山林部落之後,我竟又與他們重逢了——只是有點迂迴的。

前幾年布農族的豆子火紅,我也開始喜歡觀察部落的各種豆子,園子裡種的、院子裡曬的、攤子上賣的,特別專注於一些較少見的如小萊豆、鵲豆、赤小豆,對於比較常見的土豆、黃豆、黑豆則不以為意。直到有次,我嚐了吉娜的黑豆排骨湯,那味道似曾相識,就像多年不見只能「啊啊啊」叫不出名字的老朋友,在腦海裡一陣翻箱倒櫃,最後竟翻出了雨林裡的那盤紅豆炒飯!但眼前這豆吉娜不是說是黑豆嗎?我突然想到,在尼國時某次誤闖邊界,四下一片曠野只有一家鐵皮小攤做著偷渡客的生意,我問來自哥斯大黎加的老闆有沒有 gallo pinto?主人回:"claro(當然)",不久之後端來一盤黑灰相間的炒飯。

後來我又詢問了那位農技團友人,結果發現:這部落的黑豆,在各項性狀上確實與尼國的 frijol 吻合,而且其實 frijol 有紅色與黑色兩大派系,一河之隔的尼國與哥國正好分別是紅黑兩派的擁護者。

謎底至此揭曉,部落黑豆正是來自中美洲的 frijol,飄洋過海到了台灣,現在就藏居在布農人的山地旱田之中。事實上也不只布農族,居住在花東縱谷的阿美族也普遍種植,有一次我在玉里的市場閒晃,拿著自家菜出來擺攤的伊娜用小板凳坐在地上,指著一包袋子內側還凝附著細小水珠的夾鏈袋,裡頭裝滿黑中帶紫、渾圓飽滿的黑豆鮮豆,驕傲的跟我說:「這是我們東部才有的黑豆喔,很多台北的人很喜歡來我們這裡買!」

其實這黑豆真正的名字應該稱為黑芸豆(一般菜豆,採收嫩莢稱為四季豆,若留取乾豆則稱芸豆),布農語稱為 bainu tahdung,字面上的意思就是黑豆,無怪乎吉娜都這麼跟我介紹。在東部各部落,黑芸豆常跟斑豆、花豆一起,在每年的冬春之間播種(吉娜說要分批種,這樣才不怕收成的時候遇到下雨),從早春天氣尚寒就可以開始採收,剛開始吃的是嫩莢、鮮豆,後來就是乾豆燉湯,常常到梅雨來臨之前都還可以吃到,黑芸豆的味道就這樣作為每一年的開場。


「來山上嘛!」因為疫情的關係,原本在附近國小幫忙煮營養午餐的吉娜落得清閒,約我們一起到他山上的田裡。

吉娜口中的山上其實就在十分鐘車程的部落後山,一小片田園夾在周圍已種滿大規模經濟作物的鳳梨田、苦茶田、檸檬田之間。不用工作之後他從早到晚都待在這,搭了簡易的三石灶,拔些田園的青菜就煮起午餐,午休時間一到,老公、孩子自己騎車上來吃。

「山上很好啊,不用戴口罩⋯⋯,」吉娜一邊說一邊洗碗,洗碗水順勢流澆一旁的地瓜葉,在大太陽底下依然昂首挺立。地瓜葉旁還有辣椒、芋頭、木瓜跟香蕉按照高矮排排站,最邊邊一株趴在地上的豆子,我問是什麼豆,吉娜也叫不出,只講了一串族語名,最後加了一句:「我們原住民的豆子啦!」

我想起了來自拉美的黑芸豆。事實上,在這些山地旱田之中,還有許許多多來自世界各地的豆子,雖然大多數的台灣人並不認識,但他們輾轉在這座島嶼不起眼的角落裡隱居繁衍,適應了風土,甚至可能也不知道自己的身世,覺得自己是布農豆、阿美豆。就像在尼國雨林裡一面之緣的台灣人,植物與人類,所有的生命都在四處漂泊的同時努力紮根,或許原住民與新移民的區別只是我們眼界的有限,其實我們都共同生活在這顆美麗星球。

今年年初,我也在園子裡撒下一片黑芸豆,期許與他們一起在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Gallo pinto,紅豆炒飯,是尼國的代表食物

以部落黑(芸)豆重溫 gallo pinto 並佐上芭蕉與芒果

各種豆類是山地旱田的重要成員

採收留種,等待再發芽的黑芸豆與斑豆


Comentarios

Entradas más populares de este blog

走入回憶之森(內本鹿21年回家紀行)

清晨五點,天還沒亮,空氣中有冰。我鑽出睡袋,披上厚重的羊皮襖,身體還是不停的顫抖。戴著頭燈加入早已在火邊準備早餐的葛利,蹣跚的翻動火上的捲餅(當天的早餐是墨西哥捲餅配上葦如自種自磨的花生醬),身體也不自覺的往火邊靠,想把自己也烤一烤。天漸漸亮,我聽見夥伴的呼喊,走出天幕一看,外頭的青綠山林已在一夜之間換上雪白衣裝。 我忽然想起五年前,第一次走內本鹿時也遇上霜凍。當時我們走的是從高雄 馬里山翻越 出雲山的穿越路線,一早起來發現營帳上積了一層厚厚的冰要壓到臉上,出來一看發現我們已置身在一片雪白的鐵杉林中。那趟山行對當時的我來說有點越級打怪,幾乎每天我們都是迫降,有一晚缺水,Katu 老師拿出背包深處的米酒,說裡面有 80%的水⋯⋯ 五年過去了,沒想到又再次遇上白皚山林。我好像看見當年那個毅然走入山林的自己,從雪白的森林中走出來,對著我問:一路走來,還好嗎? - 林道 35k,一直被稱為「冰箱」的五層樓高的白簾瀑布在霜凍之中,成了名符其實的冰箱。大夥小心翼翼的爬過冰滑的倒木之前,都不忘拿出手機拍一首「冬季戀歌」,只有 Salizan 面對難得的雪景心裡似乎沒有特別興奮。 雪大概也是 Salizan 心底的某個時空轉換門。今年僅 24 歲的他,第一次走內本鹿是在七年前,就遇上了百年難得一見的霸王寒流,不僅僅是結霜,而是名副其實的下雪,地面積了厚厚的一層白。沈重的行囊壓在年輕的雙肩上,雙腳走到紅腫起泡,在身體又累又冷之際,火又怎麼都生不起來。 當年連 Katu 老師也被震撼教育。他說自己當時經驗還不夠,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看到女兒不停發抖,他立刻脫下雨褲給女兒,而自己身上連件雨衣都沒有,只有 Gortex 外套。沒多久他就全身濕透,在零度以下的風雨之中,體溫迅速流失。就在危及之際,他想到學過的求生守則,立刻把自己全身套進大塑膠袋中,身體才慢慢暖起來。如今的他在霜凍的山林之中,撐著傘自在的領著隊伍前行,跟我們笑談當年。 那年在 Salizan 心中還留下了一個遺憾:惡劣的天候造成溪水暴漲,滾石磊磊,河道無法通行,使得他們無緣回到 takistalan 家族的祖居地 madaipulan。他們還特地在 takisaiyan 等待一天,懷抱著天氣好轉的希望,但最終天公依舊不作美。當時已年近 60 的爸爸告訴他:「今年應該是我最後一次回來了⋯⋯,不過你以後還有機會,一定要回到 mad...

前進天空之城,馬西桑

(本文精要版刊登在《鄉間小路》12月號) 根據口述,布農人最初由西部海岸向山遷徙,或許是出於對耕地獵場的需求、或許是出於其他族群的擠壓,他們篳路藍縷的進入了濁水溪上游的南投山區,逐漸發展出郡、巒、丹、卡、卓、蘭六大社群。18 世紀初,布農人開始向外擴張,以丹、郡、巒群為主跨越中央山脈主稜的障礙,向東、向南遷徙,形成橫跨南投、花蓮、台東、高雄的布農山林王國,直到 1930 年代日本政府的集團移住政策,才被強制遷移至淺山地帶。翻開今日的台灣地圖,布農村落圍繞著中央山脈南段的東西兩側,成為現代社會的邊陲,卻是面對廣袤山林的最前線,數百年間建立的文明遺跡仍靜躺山野⋯⋯ 馬西桑是郡群布農人從南投向東南翻越所建立最早的部落之一,位於拉庫拉庫溪北岸的深山之境。因地處山背,布農語意為早晨太陽最慢照進的地方,海拔高冷,經年雲霧繚繞(文獻記載中台灣最高的部落為隔著馬霍拉斯溪與馬西桑相望的太魯那斯,兩者海拔實在伯仲之間)。今年深秋,我們一行人包含卓溪鄉登山協會的族人、中研院考古研究團隊、原民台攝影團隊,以 12 天的時間,一同走入這座失落的天空之城。 在過去,馬西桑的聯外交通除了部落道路,更有官方的清八古道與日八古道馬西桑支線,然今日這些古道大部分都已交還山神。我們為了入山的路線討論許久,最後決定採取一個看似繞道,實則卻是最保險的路徑:馬博橫斷。 被平移的山,逆向走回遷徙之路 高底盤的四輪傳動得利卡仿如山野戰車,無畏顛頗的土石,載著大隊人馬沿著中平林道在太平溪谷的的南岸之字攀升。底下的湍流切開山體,水源頭直指高山稜線,回頭望,縱谷平原的農村稻田一片安詳。不知道開了多久,一下車,冷空氣宣告我們已經進入山的領域:這裡是馬博橫斷的東口。 一般所稱的橫斷,通常是指跨越山脈的 A 進 B 出路線,而馬博橫斷因穿越中央山脈主稜上的馬博拉斯山而得名。為了前往海拔 1800 的馬西桑,我們從拉庫拉庫溪北邊的太平溪,借道馬博橫斷東段的登山路徑深入山區,再跨過海拔近 3400 的太溪-拉溪分水嶺,從後門進入馬西桑。這條路雖然遠繞,卻因為終年有登山客,路徑保持完好。 「馬博拉斯山的名字是來自族語的 manqudas,意思是老人家白頭髮的樣子,因為以前天氣很冷這裡會下雪。」我們在森林中手腳並用的爬了四天,終於上到視野寬闊空氣稀薄的高山稜線,陽光灑在眼前眾山頭,Salizan 拿著手機核對,一邊搜尋腦裡讀過的文獻...

岩穴、廢橋與殘屋

我們手持著提燈走入漆黑的洞穴,洞內積水深度及膝,水珠從洞頂的石壁滲出,長出一條條的鐘乳石。原本以為小小的洞穴,沒想到隨著我們的燈光不斷往前延伸。突然燈光外圍的黑暗中一陣騷動,幢幢黑影倏地朝我們襲來——原來是棲息在穴底深處的蝙蝠。 最早是從部落長輩的口中聽聞此鐘乳石洞,當時只覺得天方夜譚,沒想到親自踏查還真有這麼一個詭譎之處。我們特地帶了捲尺丈量,整個洞穴的深度達 40m,中點還有一T字型叉路,整體穴形相當工整,明顯是一座人工開鑿的隧道。但問題來了,為什麼在這荒山密林中會有這麼一個隧道? 隧道附近還有一座殘破的鐵線橋,我們試圖推敲兩者的關聯性。鐵線橋僅存兩條鐵索仍緊緊的抓著兩岸絕壁,但橋板皆已不見蹤跡,四處可找到一些散落的鐵線零件,水泥柱體也傾倒在土石堆中。 事實上,這並不是此處唯一的廢橋遺址,不遠處還有另外兩座。在內本鹿古道的踏查中這段一直是個懸而未定的謎,有些資料顯示,古道離開清水駐在所後應維持在鹿野溪的北岸,繞行跨越北岸的幾處支流後接到嘉嘉代駐在所;但也有些資料顯示,古道在此跨過主流,於南岸行走一段後才再跨回北岸。但就算如此,為什麼會有三條橋呢?還是古道另有支線連結對岸的 masuvanu 聚落? 我們循古道繼續往前探查其餘的兩座鐵線橋。古道大抵沿著等高線前進,秋冬之際的森林微雨,空氣既靜且輕。繞過幾個溪溝瀑布、礫石崩塌,森林愈來愈濃密遮蔽了視線,但隱約可以看出前頭有一塊開闊的平地。繼續往前,一座格局方正的低矮水泥結構出現在古道旁。 是一座日式建築的墊高基礎。早期的日本建築多為木造,為了避免白蟻及地面的溼氣侵害,發展成踩高蹺的形式,木屋主體是站在磚造或水泥的高架基礎上。有趣的是,日本建築來到台灣後,為了適應台灣高溫多濕的氣候,還把鞋墊增高了:日本的「床高」(室內地板高度)大概是 45cm 左右,臺灣則提高到 60cm 左右。而研究山中駐在所的專家林一宏博士又發現,「(駐在所建物)床高僅 1 尺半與日本本土相近,比台灣平地一般 2 尺半床高少很多」。我們測量了一下眼前的水泥結構,高度是 40cm,確實與研究吻合。 「有位退休的台電員工寫了一本書,耙梳台灣的電力發展史,裡面有提到在日治末期,日本人打算利用這邊的峽谷地形蓋水壩做水力發電,叫做『清水計畫』。這個遺址可能就是原本是要作為辦公室或員工宿舍的。」我們在水泥基座的遺址旁生火,烤起饅頭果腹,Katu老師一邊將饅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