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的本南語叫做 uai,與阿美語的 ‘oway 發音幾乎一模一樣,而郡群布農語的 huaz 也有幾分像,可見藤這種材料之於南島語族的重要性。這裡所說的藤是專指棕櫚科的藤類,在台灣常見的品種就是俗稱的黃藤,中低海拔山區常見,具有倒勾刺,可說是登山客的惡夢。而婆羅洲雨林中的藤與台灣黃藤並不同種,只能算親戚,而且還是個超大家庭,各有不同的用途。
拿來做 kivah 的藤必須是比較細的,不用剖直接拿來編,就我所採集到的說法至少就有兩種藤可以使用。一種是 uai bawang,bawang 是水池的意思,因為這種藤喜歡長在水池邊。另一種是 uai bungum tepun,老虎鬍鬚之意,這種藤比 uai bawang 更細,更適合拿來編 kivah,但通常長在海拔較高的山上,因此採集上比較辛苦。
而用來製作 serut/gaweng 的則是 uai bukui,這種藤根據本南人的說法是韌性最好的,顏色很白很亮,好像天生就洗過漂白水打過臘。更重要的是,相較於台灣的黃藤可說是驚為天人的好剖好削,無怪乎他們可以把藤背包做得這麼精緻。
另外還有許多族繁不及備載,每次爸爸總會在經過一株 uai 時,告訴我他的名字跟性格。在我看來,他們全都長得很像,常常臉盲認錯藤,爸爸就會微笑搖搖頭,然後再告訴我一次他們每一個的細微差別。有一次媽媽採了一種粗一點的藤,說是要拿來做手環的,爸爸在一旁一邊向我介紹這個新朋友:「這株叫做 uai janan,跟 savimato 一樣,也可以取藤心菜,還有降血壓的效果。」
啊,這不正跟台灣的黃藤一樣!
註1:照片為入山採集細長的 uai bungum tepun。
註2:《叢11》中最末圖,三只藤簍中左即用 uai bawang 製作,中右則為 uai bungum tepun,可見其粗細之別。
Comentarios
Publicar un comentar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