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的暑假,我在婆羅洲沙勞越的叢林裡,跟著當地的本南族人們,一起生活了一段時間。
最早聽聞本南是從一些環境議題的媒體上讀到的。一直到上個世紀,本南族人都在婆羅洲的雨林之中過著狩獵採集的生活,這與很多原住民族不同的是,他們完全沒有農業,連最初級的刀耕火耨都沒有。隨著二戰後人類物質文明的快速發展,文明社會對自然資源的需求使得伐木的魔爪深入婆羅洲,開始觸及本南族人世代生存的內陸雨林。森林是本南人的生活,本南人的信仰,當大樹一棵棵倒下,許多人別無選擇的擋在伐木的卡車前,有人被捕,有人傷亡,國際組織的介入也使得馬來西亞的政府不得不面對這個議題。也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愈來愈多的本南人定居於村莊,進入農耕社會。
在族群的分類上本南人被規為 orang ulu。Orang 是人,ulu 則是河的上游的意思,orang ulu 指的是居住在河的上游的人。在沙勞越,最主要的四大民族是馬來人、華人、伊班人、比大優人,後兩者都是居住在河流下流地帶的原住民(達亞克),在他們的口中,還有一群居住在上游地帶的人,他們叫 orang ulu,只佔沙勞越的少數人口。但事實上,orang ulu 又是許多族群的統稱,有卡揚、肯亞、本南、可拉比等等。有趣的是,儘管「本南」一詞的起源眾說紛紜,但很有可能也是最早周遭族群對他們的稱呼,指的是「居住在叢林裡的人」、「不識農作的人」,久而久之,「本南」成了這一群人的名字。不論如何,這群人在過去一直被視為是叢林專家,畢竟他們能在不務農的情況下世世代代生存於叢林之中,必定深諳叢林之道。
隨著本南人進入定居的農業社會,現代物質文明隨著交通漸漸滲透本南村莊,本南人的森林傳統正在面臨改變。今年暑假是我第一次踏上婆羅洲的土地,這個世界第三大島嶼、東南亞最大的雨林區,我選擇待在本南人的村落裡跟他們一起生活。我總是拿著一台相機、事先安裝好馬來語-英語字典的手機,還有那因為登山的習慣被我裝在夾鏈袋裡的筆記本,跟著族人穿梭在叢林與村莊之間,紀錄他們當下生活的樣貌,尤其是與叢林之間的連結方面。這份書寫是這段短暫生活的學習紀錄,並不是專業的田調論文,很多是在旁觀察的筆記、與族人聊天的所得,我並沒有做多重查證 —— 尤其是拼音方面,因為我並不喜歡為求正確拼音打斷當下的對話。儘管闕漏,我仍將這份紀錄整理並分享,或許你可以從中讀到,還存在本南人身上的直接與森林相連的臍帶。
我把這一系列的書寫題為「叢林之道」,記下我在叢林走過的這段路,也是本南人在叢林中的生活之道。是為序。
Comentarios
Publicar un comentar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