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說他可以帶我去叢林裡,教我怎麼採收 uvut 製做西谷(粉),他們稱作 apo;當然,他希望我能夠給他一點錢,讓他能夠買子彈。
老人在村子裡總是拄著拐杖,行動遲緩,沒想到一進了叢林便把拐杖丟在一旁,扛著鍊鋸跟斧頭,硬生生把一棵高大的 uvut 鋸下。uvut 被分一段一段,然後從中間劈開,露出內裡的白肉。他們用一種一端有握把,一端削平的木棒,用揮打的方式將莖肉打成碎屑。這看似簡單的動作其實並不輕鬆,除了手臂之外更重要的是核心肌群的運用,一上一下的韻律倒有點像用杵臼搗米。
另一邊婦女們也沒有閒著,攥著帕蘭刀赤腳走入叢林,砍下一段段的木頭,搭成一個雙層的木架槽,下層的槽較大,放上一塊布;上層的槽略小,放上一塊草蓆。打下來的 uvut 碎屑被放到上槽的草蓆中,一人提水倒入,一人在草蓆上不斷踩踏,將碎屑中的澱粉洗出,順著水流入下槽。靜置一段時間後,下槽的澱粉與水就會分離,將水瀝乾後,底下的沈澱物捲成一團,切成幾等分平分給所有人。帶回去之後再烘乾即為 apo,西谷粉,便於料理及保存。
傳統上 apo 都是由 uvut 製作的,但在近代,另一種來自南美洲雨林的超級植物進入了婆羅洲的雨林,他不僅適應良好生長快速,而且比 uvut 有更高的澱粉含量,那就是樹薯,本南語稱 ubei。現在本南人家家戶戶都有種 ubei,他們也會拿 ubei 來做 apo。在本南語的語法中,會把限定、形容、屬性的詞彙放在後面(這點與大多數的南島語一樣,而跟華文的語序正好相反)所以如果要區分就會說 apo uvut 或 apo ubei。
話說回來,其實類似的技術也存在於台灣人的文化記憶之中,那就是所謂的:古早水洗太白粉。
老人老練的鋸下粗大的 uvut |
用木棒將 uvut 莖幹中的白肉揮打出來 |
婦女到叢林中取材搭架槽 |
一人提水,一人不斷踩踏洗出澱粉 |
最後成團的 apo 切成等分分給每個人 |
Comentarios
Publicar un comentar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