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我前面的 R 突然停了下來,逆著光看著遠方的叢林,眼神裡有一種敬畏。R 是我的本南族嚮導,也是我第一個認識的本南人,除了一開始交涉的比手畫腳我們之間咸少交談,或許是因為他會的英文單字很少,也可能是本南人的個性本如此。我曾經在書中讀過,本南人很安靜,如果太突兀的跟他們說話,很容易把他們嚇跑。還有一點,他們講話很委婉,不會明講,如果要去打獵可能會說要去上廁所,有人問他們為什麼不直說,他們回答:「因為怕被叢林裡的精靈聽見。」
「uvut,」R 小小聲的對我說,後來我發現本南人講話大都如此輕柔,但當下我真的完全聽不懂,疑惑的心情全寫在臉上。R 看了我一下,想了一下,然後說:「sago。」
這我懂了。英文的 “sago” 應該也是源自於其他族群的語言,中文譯作「西谷」(如果你覺得 “sago” 跟「西谷」的音一點都不像,你可以嘗試用台語發音——就如同早期的台灣,大部分東南亞地區的華人移民都是來自於閩粵地區,也因此絕大多數的音譯詞彙都不是我們現在所習慣的國語)。西谷是從某種棕櫚科植物的莖幹中萃取出來的澱粉,而能夠萃取西谷的棕櫚就被稱為西谷棕櫚。
我順著 R 眼神的方向,仔細打量遠方那叢高大如樹,表面長滿刺的植物,原來他就是西谷棕櫚,而且還有個本南名字,叫:uvut。
身為沙勞越近代唯一的狩獵採集民族,uvut 是本南人叢林生存的關鍵盟友——在本南人進入農業社會之前,西谷一直是本南人的主食,提供族人穩定的食物來源。這種主食植物與人類之間的相依關係在很多族群都有,甚至在某些情況會進入一個族群的信仰系統,就如同小米之於台灣的原住民、玉米之於中美洲。
話說回來,本南人並不是沙勞越唯一吃西谷的民族,不同的是他們吃的是叢林裡的野生西谷。過去本南族的游移部落會到處遷徙,尋找大叢的 uvut。一旦找到之後,就會搭建簡易的屋子,然後由青壯男女負責採收 uvut,萃取出西谷以便料理及保存。一叢 uvut 可能可以吃幾個星期到幾個月,視大小而定。一旦所有的 uvut 都被採收之後,本南人就會遷徙尋找下一叢 uvut。
Comentarios
Publicar un comentar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