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桃葉、假酸漿葉與小米,成就了台灣土地的原味 前陣子我在臉書分享了 Wade Davis 於 TED 的一則 演說 ,並記下以下的文字: 地球上的人類有千千百百種文化,就是對於「人類存在意義為何?」的千千百百個獨特的答案。文化的意義是對生命的不同觀點與信仰。當這些文化在全球化的洪流下消失,許許多多理解世界的不同方式就這麼被被排擠在逐漸合而為一的的現代社會之外了。 認識 Wade Davis 是從他的書《 生命的尋路人》 開始。Wade 是《國家地理》的探險家,花了生命大多數的時間與即將消失的文化一起生活,在《生》中他描述了自己遍及澳洲內陸沙漠、婆羅洲雨林、亞馬遜流域、安地斯山脈與西藏高原的足跡,以及生活在這些世界邊緣的人們是過著怎麼樣的生活。 他對「文化」的觀點讓我深感認同。每當被問到旅行時都在做些什麼,我總是很難給個簡短的答案,因為我真的不會做什麼特別的事,只是學習用當地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罷了。那些生活方式裡都隱含了我們對世界、對生命的理解,或者更精確的說是一種內化的信仰,你可能不曾察覺,但它真真切切是你的一部分。 然而,《生命的尋路人》最讓我興奮的,不光是 Wade Davis 對文化的觀點,而是他同時談論了文化(Culture)與自然(Nature)這兩個看似獨立,甚至在某些情境下是對立的主題。 讀這本書時我剛好參加荒野的志工培訓。總是坐在我旁邊的章魚哥聊起了他參加海蛞蝓計畫的經驗。他本著荒野人謙遜的特質,靦腆但又難掩欣喜的說著當初他們在北海岸的老梅國小,如何讓小朋友探索自己的漁村文化,並教給他們這群來自外界的大哥哥大姊姊。 「沒想到荒野也做文化保存?」那時候的我有點疑惑,回想起手邊正讀到一半的《生命的尋路人》,文化與自然兩個沒有交集的環突然緊緊的扣在起來。 原來啊,文化中藏有人類如何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智慧與秘密。 人類本是自然界的一份子,人類生活的一切都取之於自然,用之於自然。生命的延續靠的是土地的滋養。在不同的環境中,存在著不同的生命形式與不同的交互作用,也就因此產生了不同的人類文化。南美洲的印地安人學會了嚼食古柯葉,這對居住在高海拔地區又以馬鈴薯為主食的他們來說恰好有助於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台灣東南部的原住民會用隨處可得的假酸漿葉製作小米粽(阿拜),假酸漿葉剛好可以緩和小米可能引起的胃脹氣。不管何處,各地的文化經歷了...
這裡沒有菜單,所以,發揮你的創意點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