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 al contenido principal

Entradas

Mostrando las entradas de septiembre, 2022

初識綠島

這幾年在山裡結識的朋友當中,從事戶外教育、環境教育者佔很重的一部分。他們很多都是水陸兩棲,登山、攀樹、潛水、獨木舟⋯⋯斜好幾槓。小郁也是其中之一。我們初識在山中,為內本鹿回家行動搭建第一代的茅草獵寮,去年,久未聯絡的他傳了訊息給我,說他結識了一群台東縣自然與人文學會的夥伴,決定搬來台東發展海洋教育,相邀一起,我們卻因故一直無法連上線。今年他們在綠島第一次辦理親海營隊,我也終於騰出了時間,就這麼搭上鐵殼船,前往東部外海的小島。 說起來我對島也有一種特別的情愫,就像山一樣,交通的隔絕讓島成為一種遺世獨立、安然自在的存有;島像被海洋守護的深山,而山像陸地上的孤島。當兵時填志願,我還刻意選了離島籤,在澎湖漁翁島吹了半年的海風。 綠島是座火山島,在海底下的地質世界跟東台灣的海岸山脈、蘭嶼連成一線,這條線還可以一路往南畫到菲律賓的巴丹群島及呂宋島。鐵船泊岸後,我向西北遠眺台灣,海岸山脈南邊的最高峰都蘭山,看起來也不過是海平面上一點不規則的突起,更後方的中央山脈在無際的大海面前也收起平時雄偉的氣勢。 我們乘著廂型車在小島𨑨迌。車子來到島東岸的一處海灣,環島公路在此離開了岸際,爬上山崖,往下望去可以俯瞰整個灣澳,在山海的包夾間有一小片平地,稱為海參坪。在遠古的時代,此處原為一火山口,從海底噴發的火山形成隆起的地勢,後來又在海浪的侵蝕下,一半都被大海吞回去,才慢慢形成眼前半月形的海灣。 小郁帶我們到公路邊一個不起眼的草叢旁,這幾年爬山的經驗讓我立馬看出此處有個登山口,不,應該說是「降」山口,因為路徑顯然是一路往下到海邊。這條在 Google Maps 上不存在的路,其實鋪有完整石階,雖然看起來不像當代工法且多處損毀,但顯然比起許多清代日時的古道是年輕得多。我正在腦中猜想這條路的闢建背景,突然一棟廢棄的屋厝,侷促的現身在這陡峭山徑旁張牙舞爪的熱帶叢林,不遠處又有另外一棟。老厝是以𥑮硓石建成,這種建材我在澎湖時也常見,其實是珊瑚蟲的骨頭所形成的化石,多孔洞的特性相對輕,搬運輕鬆,卻也夠堅固,成了古早時代海岸居民抵禦海風的堅實依靠。看來這條山徑是過去此兩戶人家的聯外道路,小郁說以前這兩家的孩子,都要沿這條路爬上山崖,再從島東走到島北的公館村上學。 「這戶人家已經搬到台東了,」小郁告訴我,雖然來綠島不過一兩年,不過在協會他除了戶外教育之外,也執行漁民訪談、文史田調。綠島的漢移民主要是從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