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同時刊登於《鄉間小路》10月號) Malacecay,是阿美語「合為一體」的意思。一棟家屋的建造,需要眾人合力,也需要各種植物集結在一起,站在對的位置上。眾人與萬物一起工作,才是家的起點,也是生命的起點。 烏雲集結在頭頂上海岸山脈最高峰的麻荖漏山,叢間吹來的涼風透著一股濕味,大夥不自覺的加快揮刀的速度,要趕在雨滴落下前完成工作。不一會藍色貨卡的背上就疊滿了一丘綠。此時遠方山腳下的市鎮還安詳的依偎在太平洋邊,海天一片亮藍,判若兩個世界。 「其實拿植物沒有不對,只是要拿對方法,拿了要種回去,這樣他反而會長得更好,」好意在指揮大家工作之餘,還要回答記者的問題。或許是對全球環境破壞的反動,這些年來同溫層裡出現了許多努力重建傳統文化中的土地倫理的朋友,好意是其中之一。他計畫在家族傳下來的土地上重建阿美族的傳統家屋,以家屋為中心,把以前生活中的植物種回來,找回老人家口中那些如何與土地一起工作的智慧,「這樣我們的山就會一直有我們需要的東西。」 為了蓋這棟家屋,好意先在部落四處田調,他發現成功一帶還保留了四棟傳統家屋,仔細考察後他畫下了自己的設計圖。而在動工之前,他還先做了一個小模型,每次有新朋友來,他總會拿起模型解說。 阿美族的傳統家屋就像一個植物叢集,是幾乎全以植物素材來搭建的自然建築。主要的支撐結構用木頭,在過去會選用這座島嶼上最堅硬的櫸木或烏心石,然礙於當代法規,好意只能選擇購買林務局疏伐的柳杉、香杉等造林木;側牆則將竹子用環狀錯位破節的方式打開成片,一片一片的拼起來;屋頂先用竹片編成一個底襯,再往上疊一層厚厚的茅草來阻隔雨水;內部是架高的床台,一般會使用竹編或藤條。各部位的接合,木結構採用榫接,過去都是一刀一刀的鑿出榫頭跟卯眼,當然現在的我們有各種電動機械可以使用;其他部分幾乎都是使用黃藤削成的藤篾來綁定,這就無法仰賴機械,只能純手工。整個家屋的建造介於「工程」與「手工藝」之間,勞力活之外也講求精細的工法。 海線的阿美族家屋有一點跟其他阿美族不同。在我接觸過的台灣南島文化中,幾乎都把「灶」當作家屋中最神聖的部分,布農人甚至以 "tastu baning"(同一口灶)來代表「一家人」;但海線阿美的家屋是沒有灶的。廚房獨立於家屋之外,就算在寒冷的天氣,也是將已經燒成碳的木頭拿到屋裡取暖。究其原因,東海岸風大,且天乾物燥,在好意田調的過程中,就聽過許...
這裡沒有菜單,所以,發揮你的創意點餐吧!